71天,是电影都不敢拍的极限,除非,是真实发生,真实,比什么都震撼!
吃尸体,真的没那么容易……影片表现得还算平缓,隐晦……野外事故,冷静清醒理智是能救命的!
努玛如果不是拼命地去踹机舱窗户,不会受伤感染……没有人敢算一下坚持到71天,要吃多少才够……但愿我的身体,能化作你的生命,请好好利用……
非常成功的一个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灾难电影。
无论摄影技术还是电影语言的应用堪称完美,两个半小时的时长里没有一帧画面是荒废的;故事叙事节奏紧凑,细节处理到位,演员们所表达的绝境求生的情绪非常打动人。
从影片的20分钟打出第一批坠机死亡人员名单开始,绝望就弥漫在后面漫长的二个多小时,包括进入冬季的寒冷、无药可治的伤痛、食物短缺的饥饿和无法被搜救看到U型谷底。
导演是用镜头处理细节的高手,当这群笃信上帝的小伙子们再也拉不住那头企图生存的野兽的时候,那落在舱外的尸体上的眼光,抠下一片血痂谨慎放进嘴里的手,感受到动物性时眼底的迷茫和惊恐,一件件死去的人留下的遗物,被收集的死去的人的项链,高原日晒下日渐曝皮的嘴和脸……处处弥漫着逼近死亡的恐惧与绝望。
尤其感人的是故事的讲述人并不是最后活下来的人,他耗尽生命的时候留下字条:“我死后你们可以吃我的尸体,知道你们活下来我很高兴。
”生与死的一线之隔一定是模糊了伦理道德,人类社会的规则不再适用,那就遵守自然的规律吧。
生命总是潜藏着危险和绝境,但又一定蕴藏着希望和奇迹。
首先得说翻译,字幕做的是真好。
全片用了很多成语,并且都精准表达了原意。
然后是演员,网飞投资的影片大多都是新人或者说不是好莱坞大牌,名气没那么大 很多人不认识,而这一票演员最要命。
有好几位脸型都差不多,大家发型也都基本没差的同时,名字还很拗口,偏偏这又是一出群像戏,结果就是在看的时候根本分不出谁是谁。
影片一直是有旁白的,很容易就会让人觉得这个说话的努玛肯定是幸存者之一,不然怎么会用他的视角呢?
然而到了影片中段却让人大跌眼镜,努玛没了!
不过这些都无可厚非,努玛死后他手中攥着的纸条在众人手上一一传阅后,才终于展现在观众眼前:“世间最伟大的爱莫过于为朋友舍命。
”瞬间明白为什么是努玛来讲述这个故事,同时这也是影片所聚焦的部分——团结和奉献,绝望与坚强。
面对绝境众人是如何克服,面对人伦道德众人又是如何自处。
这不是传记,而是这一群人在某个人生段落的真实经历。
它应该很严肃,容不得一丝戏谑。
因此影片中对于吃人这个事实只是单纯表达和讲述 ,没有批判和夸张,甚而至于是弱化了。
他们是如何分尸如何剔骨,如何张口如何下咽都一笔带过。
诚然,影片意不在此,而是更偏重于众人在绝境下的团结和坚强。
设身处地的想想,那段经历、那种食物的味道,一定会一辈子都不可能忘记。
不拘你信仰上帝还是真主,是否受过良好教育,心中是否知伦理守道德,都不可能对抗身体的求生欲。
影片整体较为平淡,因为故事的特殊性,比较少艺术化处理。
而这样就导致缺少戏剧化冲突,缺少一个大的、爆发的、能让人共情的高潮点。
绝境逢生那一刻固然算得上,但那是可以预见的。
不妨可以把吃人再加工一下,有人吃有人不吃,不吃的人最后也不得不吃, 这当中的冲突、煎熬、争吵、无奈、挣扎、到最后妥协还是很有发掘潜力的,然后把时长再缩短。
对于影片摄影剪辑,鉴于事件发生地的自然风景,摄影真没什么好夸的,这样的自然景观相信很多导演和摄影师都游刃有余。
影片后段三人外出求援,终于攀上一直横亘于前的雪山之顶那一幕很震撼,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不免惋惜,如此美妙的自然景观却被剪成了几个镜头,并且还是淡出,当上下一幕画面与上一幕画面重叠在一起又久久没有分开时,对一个心急火燎的想欣赏自然景观的观众来说别提有多糟糕了。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一次真实的空难大逃杀,1972年乌拉圭的一架满载梦想的孩子们的飞机在雪山区域坠落,全机45人在经历了第一次的坠落,尾翼脱离,饥饿,寒冷,两次雪崩等等一系列困难过后,坚持了72天,最后16人获救。
影片拍摄并记录了这些幸存者的历时两个多月的求生经历。
影片的大部分是以一位叫努马的遇难者的旁白讲述开始的,讲述了这群人为什么上飞机直到他死前的经历。
虽然是以他的视角为主,但事实上剧情是没有主角的。
它以一种更平和冷静的视角更纪实性的呈现方式去呈现这个艰难的过程。
艰难主要在两个略显矛盾的方面:生存和人性。
前期生存的难题是保暖,这个阶段他们还有心埋葬尸体等等;之后矛盾逐渐成为了饥饿,同伴逐渐成为了蛋白质,宗教人性和生存之间产生了极大的矛盾;两次雪崩之后,生存的矛盾成为了空气和逃出,活着的人也逐渐接受自己会成为食物的命运,甚至 愿意贡献自己;经历了一切之后大家再次找到一部分补给,大家再一次团结起来向外寻找出路,也正因如此最后有29个人得救。
其实按比例来说这是了不起的,过半的人活了下来综合了诸多原因。
橄榄球队的男孩子们足够强壮和团结是一切的基础,快速的组织和领导的带领以及直到最后也没有出现的任何内部的纷争是我认为非常难得的,也是最后能够出逃的主要原因,这也是即使泯灭人性到吃人也依然不会让人对这些年轻人感到反胃或者难受的重要原因,他们是真正的为了团队的存活而想尽办法。
他们会苦中作乐,会喊口号,会团结一致,也许不是这群人遇难结果会完全不同。
最后徒步找到出路的两位探路者,,中途折返为留更多食物给同伴的逆行者,搜集物资的人和每一个参与到这场生存战的人都展示出了惊人的韧性和生命力,这点令人佩服。
摄影积极的展示了自然的宏伟和环境的恶劣,而音乐则有一种原始的激励感,这些都加强了整个求生过程的情感波动。
几次突发的自然情况效果非常好,可以想到如果是在大屏幕看大约会更震撼。
不像很多大片节奏紧凑,影片节奏缓慢地讲述了一次奇迹,但关于人性或许还有更多讨论的空间。
这应该是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但没有改编好。
既然作为电影,就是给观众讲故事,这个故事讲的不好,没有故事情节的冲突,缺少人物的刻画,没有起承转合,完全就是平铺直叙,还不如说是一部纪录片。
对ChiRen这个情节的刻画,完全可以从人性、理性等角度再入的深刻一下。
另外,为啥设计的那么多吸烟的镜头,失事那么多天了,没吃没喝但总有烟抽,当年真的那样吗?
2023西班牙剧情片《绝境盟约》,根据真实事件和同名小说改编,豆瓣评分7.5,IMDb评分7.9。
“生死与共”的电影版释义。
超级震撼的空难片,不可思议的生存奇迹,从头到尾的揪心。
这个历史真实事件最大的震撼力在于以尸体为食才得以存活,可以说是我看过的唯一的非恐怖片的吃人电影,但在那种恶劣环境下,吃人并不令人作呕,也不觉得恐怖,更不觉得离奇,因为那是求生的必然选择。
影片以最后死去的年轻人为旁白讲述,之所以选择这个没有存活下来的人,是因为这个人说出了广为传送的那句话“你可以吃我的尸体,我会平静地接受,你们会因此而活下去”,没有人看到这里会不流泪。
此人最后还留了个字条“最伟大的爱莫过于为朋友舍命”。
所以编剧才选取了此人为视角讲故事,因为他的思想极具代表性,这也是影史中极少见的以死去的人为口吻为视角。
此人堪称现世耶稣,三观犹如耶稣一般超脱凡尘,耶稣不就是让信众吃他的肉吗。
影片让我想到了泰国洞穴救援,同样是时间跨度很长的生存奇迹,不过泰国洞穴救援是他救,而本片则是自救,生存条件更为恶劣,更为不易,更加难能可贵。
作为描述空难后的生存片,影片没有在视效上突出坠机戏,不过坠机戏虽然只有十多秒,但非常震撼,剪辑快速,极具冲击力,戛然而止,令人过目难忘。
影片虽然长达144分钟,但是节奏紧凑,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全片有无数泪点,绝境中生死与共令人感动。
影片在故事内核上探索了生命的意义,只有活下去才有未来,但是为了生存该有什么样的尺度和采用什么样的手段?
影片还探索了信仰的价值,因为惨烈空难之下,曾经的宗教信仰如今让人变得迷茫。
影片在故事上更多展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撑、理解、包容,没有展现绝境之下人的崩溃和阴暗面,没有展现人际关系的瓦解,我相信真实事件中是会存在崩溃和瓦解的,因为这是人的本性,真实事件中不可能全都如此理智和包容,但在绝境中展现人性阴暗会让影片基调变得残酷和暗黑,这不是影片的本意。
影片的英文名是《Society of the Snow》,直译是“冰雪社会”,从片名上看似乎要展示生存绝境下的世间百态,让我想到了韩国电影《混凝土乌托邦》,但事实上《绝境盟约》呈现出的效果并非如此,影片展示出来的更多是绝境求生和绝处逢生。
影片让我想到了器官捐献,想到了成语“生死与共”,存活的人通过吃死去的人而存活,死去的人变成了存活的人的一部分而得以延续,死去的人有了特别的意义,存活的人的生命也因此而有了特别的意义。
看完此片我在想,马航MH370,你在哪里……看到《绝境盟约》的马航MH370乘客的家属们会重新燃起希望吗?
马航MH370乘客们有可能正在存活于世界的某处吗?
为了活下去。
理性,无奈的选择。
令所有成员,令所有观众最难以接受的部分,就是关于蛋白质的摄入。
不知当年的幸存者,是多么艰难的做出这样的抉择。
矛盾又痛苦的体验。
被惊到,无法理解。
因为一旦讨论起细节来。
可能每一个细节都令人震惊。
“如果我撑不住,死掉了,你们可以食用我的肉活下去”一部分成员当众做出了这样的告白。
先驱啊以上是对于逻辑主线最震撼的部分。
剩下很有创意和亮点的,就是开篇不久,几分钟的一个镜头,飞机失事撞毁,里面乘客发生的各种冲击变化。
1972年10月13日,一架由乌拉圭业余橄榄球队包租的空军571号班机在安第斯山脉坠毁,经过72天的地狱般的自救,45人中仅有16名位幸存者重返人间。
1993年好莱坞曾根据一部英国畅销书将事件搬上银幕(中译名《天劫余生》),用英语对话和白人演员(伊桑·霍克主演)重构这起南美空难。
本片非彼片的翻拍,而是西班牙导演改编自乌拉奎记者的非虚构作品,乌拉奎和阿根廷演员用西语演出,在文化上更准确地代表了这场悲剧。
两部电影我都看过,相形之下,有趣的是三十年间电影取向的位移——上一部更关心人类的精神,而不是人类的痛苦,且充满好莱坞式的多愁善感和豪言壮语。
这一部滤去事件进程以外的浮夸,至少在进程上做到1:1还原,还虔敬地为每位逝者立下一块电子墓碑。
最抒情的段落仅限于以一位遇难者的口吻作旁白和用鱼眼镜头拍摄一位雪崩罹难者逐渐失焦之瞳。
灾难铲平了一切社会差别,在此之后,生存仅仅是个精神韧性的问题。
从头到尾都是恐惧,包括但不限于从飞机坠地的滑行中了解人肉的磨擦力、认识并深度体验饥饿和冻伤,授权朋友在自己死后可以吃自己的肉充饥,被雪崩填埋时测试自己的幽闭恐惧,以及在克服不可逾越的障碍和对身边人温柔以待中等候奇迹发生……马丁·斯科塞斯的《沉默》(远滕周作原作)之后,又一部思考信仰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电影。
一部永远无法在飞机上看到的电影,但无论怎么避讳,每位乘客都知道,空难发生的几率永存(009)。
各种灾难片层出不穷,然而真正能震撼人心的往往是真实事件改编。
因为真实,更容易引发共情,面对同样灾难的时候,我能不能活下来?
我会不会比他们干得好或者一样好?
恐怕是会浮现在每个观众心里的问题。
把一群人扔在一个隔绝、艰难,没有救援的空间,真实地模拟了人原始社会的场景。
那些茹毛饮血的原始人面临的就是类似环境吧,结果就是,最健康、强壮的人留下来了,他们穿的那么薄的衣服,在零下几十度的天气里面待了那么长时间,真是让人佩服。
这架飞机的主要乘客都是一个运动队的关系,看来都不错,在碰到绝境的时候,不是斤斤计较,互相算计,大家同心协力,共度难关,甚至还有为别人奉献的意愿,这也是他们能够存活的重要原因吧。
在雪山顶上的时候,他们讨论是否前行,说的那句话是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如果一样要死的话,还是走过去死更好一点,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意志如此强大,才能在明知没有救援,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还能坚持那么多天吧。
当然他们也有很好的运气。
同样是灾难片,绝境盟约和nowhere相比更加真实,也确实能够更打动我。
本片的剧情梗概是,一架载有40名乘客(19名橄榄球运动员以及他们的朋友和家人)和5名机组人员的飞机在从乌拉圭飞往智利的途中在安第斯山脉上坠毁了,幸存下来的人不得不在冰川中一边等待救援,一边艰难求生,他们不仅要面对严寒和雪崩,还要在正常的食物耗尽后被迫去吃已经死去的同伴的尸体,这些幸存者就这样在绝境中挣扎了72天才最终获救(在此期间,有两个人用了10天的时间从坠机地点徒步走到了智利,为其余的幸存者带来了救援),而最终获救的幸存者只有16人,这16名幸存者后来被人们称为“安第斯山脉的奇迹”。
本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讲述了一起坠机事故的幸存者是如何奇迹般地生还的,摄影、音效、布景、化妆都很精良,但是,或许是出于想要营造一种纪实感的缘故,本片的叙事很平淡,叙事方式也比较流水账,把一个原本应该惊心动魄的荒野求生的故事拍得略显冗长乏味。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