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有一个片段让我挺大触动的:外孙女用旁白说:(奶奶是个诗人)奶奶没有社交,她一辈子都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但文字从来没有真正拥抱过她……也许她从心底深处一直渴望着什么……那也是我的渴望……(👆🏻大意。
印象记不清了)(谁有片源,帮我截图这几帧,我想回顾一下台词细节……感谢🙏🏻)——就这么平平无奇的几句话,却让我大受震撼——因为奶奶渴望、女主的渴望、其实也是你的渴望……我的渴望……这甚至就是你我认识的原因,是我与过往人生中无数个“过客”产生过情感交集的原因……那种渴望……它就好像被编写进身体DNA里的程序——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渴望。
那种渴望是什么?
是拥抱,是肌肤之亲…是亲密关系、是性欲望……是一具赤裸的热烈的紧紧拥抱着你的身体……是一种本能。
奶奶和母亲散步时说,她年轻时也有过很多“床伴”但其实奶奶在和妈妈单独散步聊天时提到说,她年轻时有过很多“床伴”……所以,女主表示“奶奶没有社交”,也可能基于她对奶奶了解的不够全面做出的主观判断。
或者客观现实是,奶奶已经到了因年龄而社交受限的岁数…
2025上海电影节第一部《性梦爱三部曲:梦》,大光明电影院。
从内容、主题说,如不同代际女性在性别问题上的观念变迁,青少年在性与爱上的探索,未成年学生与教师的微妙关系……对我都没构成太多“新”东西。
总体也都是在现代文明开放、政治正确的平衡线上娓娓道来,与我价值观基本吻合。
让我觉得惊喜的新发现,是它的叙事方式——特别鲜明直接地将“文字(写作)叙事”与“影像(电影)叙事”,做了即相互对比、又相互补充的呈现。
两者环环相扣、转换自然、各擅胜场。
高中女生旁边自我心绪感受,千转百回,加之强烈的主体感受,所以,以文字(文学)表达方式为主,更主观、更细腻、更自如。
高中生走过几个不同街区,以文学表达为主,配合代表性影像,提纲挈领地说“这是有信仰的有社区感的街区(老街区)”、“这是资产阶级看重钱的区域(光鲜亮丽新城区)”,影像想要准确表达以上内容,就要花很大力气。
外婆和母亲散步争论,几句话(文字表达)就将一段女性观念发展历史清清楚楚道出。
影像表达部分:那个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冷色”爬梯,在外婆梦里变成了一道神奇的“暖色圣梯”——外婆在人群中挣扎、拥抱、呼吸……主题是表达外婆聊天时说的,想要和人发生关系——但图像更有力量、含义更为丰厚。
高中生旁白说给教师发暧昧信息,配的影像是她和母亲亲昵地坐在床上,母女那种看似亲昵但其实相互有所隐瞒的微妙关系,影像表达更多维。
某种特定超稳定背景下,感情的细腻度、多维度,已经到了相当精细状态。
好不好呢?
取决于你自己当下的精细度状态及未来对精细度的要求。
111mins我感受到一种巨大的拥抱和安慰。
像是无数的羊毛衫一样的触感,从荧幕伸出手来将我包围。
那些记忆中的破碎和失望,孤独和怅惘,都被牢牢接住,被倾听。
久违的如此被真诚的对待和倾诉,让摇摇欲坠的内心再次被滋养温暖。
一切都如同秋冬假日深陷在沙发捧一杯暖茶,从日暮一直到深夜的一次坦诚的交谈。
私密、温暖、动人。
轻盈、自在、透明伶俐。
同样的,中间过半女主的那句「一定要让她读到」伴随她穿过街巷车流,音乐响起,眼泪不自觉落下,好想拥抱那颗想被读到的、被看见、被回馈的心。
喜欢全女班,有一种无需担心被窥探的安全感。
也是某种程度的整个故事成立的基础。
喜欢奶奶和妈妈的两次跋涉,在丛林在通天的楼梯,喜欢祖孙三代的围桌聊天,是年轻的心被成熟的心用理智保护,也像是时间给予生命的馈赠。
喜欢结局的处理,不仅问出了我心中的疑问,为什么心理咨询这么贵?
交谈也如同一个模版套路。
更喜欢的那个遗落物品的隐喻。
也许心理咨询不是为了给个解法,而是让你把一些纠结的事情留下,然后往前走。
不是所有事情都有答案,just leave it alone.留下它,别管它。
享受未来吧。
“迷恋是一种自我滋长的自恋”深情有时候也是汹涌的自恋。
一次次澎湃之后,水流落下,才能看到自己和世界。
提到三部曲,影迷们很容易联想到林克莱特的《爱在》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白红》。
两者都与爱情相关,探讨的却又远超出爱情。
而就在去年,电影圈迎来了新的三部曲,由挪威导演达格·约翰·豪格鲁德执导的《性梦爱》,已在威尼斯等电影节引起广泛讨论,其中《梦》收录于今年上影节片单。
《性梦爱》三部曲,熟悉的话题却不是熟悉的视点。
《性》着眼于性别和性取向,人类两种不同的身份角色,探究男女之间的共性与差异。
《爱》有着《完美的痛苦》式旅程,展现人与人如何进入关系,联结彼此,探究陌生人爱情的从无到有。
相较于《性》,《爱》显得更灵性。
《梦》据说是最好的一部。
但我无从可知。
导演巧妙的非连续叙事,切入点奇异。
这是一个关乎人生和时代的三部曲,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当下.....本期翻译了杂志《电影评论》的一篇特写。
《性》(豪格鲁德,2024)作者 :Guy Lodge翻译/再编:莫子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正 文向那些还没看过豪格鲁德(Dag Johan Haugerud)《性梦爱》三部曲的休闲影迷推荐时,我总是难以避免用一组看似矛盾的类比陈述表达:1)它有点像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的《三色》2)它又完全不像《三色》。
作为上世纪90年代名副其实的艺术电影盛事,基耶斯洛夫斯基那套优雅描绘欧陆问题的三部曲,至今仍是非连续性叙事多部曲电影的典范。
这组探索挪威中产阶级复杂情感生活的三部电影,显然将《三色》当做参照对象。
每部影片自成一体,关联角色或情节线索的部分都稀少且次要。
但积累起来,三部曲共同揭示了人类欲望的错综复杂,以及社会规训下对二元对立之间的鸿沟更宏大的心理与社会学探究。
那么,这种“累积性”如何体现?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通过其统一的旗帜设计(法国国旗颜色)引导观众理解观看方式。
《蓝》对孤独的哀伤研究过渡到《白》辛辣的伴侣喜剧,最终绽放为《红》对更广泛社群充满希望的颂歌。
《性梦爱》则是模糊不定,其结构的灵活性已通过电影节排片的特殊性得到印证。
尽管豪格鲁德是按三部曲标题顺序构思和拍摄的,欧洲电影节却另有想法。
《性》于2024年2月在柏林电影节首映;《爱》最终在2024年9月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首映;五个月后,2025年2月《梦》在柏林电影节斩获金熊奖。
与此同时,该系列电影的美国发行方Strand Releasing选择了自己的放映顺序:先《爱》,再《性》,最后《梦》。
但如果当年发行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时有人胆敢如此随意地打乱三色旗顺序,法国人怕是要宣战了。
《蓝》《白》《红》(基耶斯洛夫斯基)所以顺序重要吗?
在电影的宣传访谈中,豪格鲁德一直避免发表指导性的言论,这是有充分理由的。
无论以何种顺序观看,三部曲都传递着对流动的性与当代酷儿身份的同主题集体审视,尤其因为每部影片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方式,并且都在悄然愉悦的乐观氛围中收尾。
(译者注:乐观氛围可以看做电影的Happyend)”性正面”或“性积极”一词在银幕性爱画面仍显匮乏的当下已被评论家过度使用,但凡展示程度略高于《海斯法典》标准的性放纵影片,都轻易被贴上此标签。
但豪格鲁德的三部曲才真正配得上这个称号。
它细腻刻画了跨越广阔年龄段的男女角色,他们的生活因对身体的好奇探索和原始欲望的追求而积极充实。
性?
梦?
爱?
三者皆好,无论单独还是任意组合。
(译者注:美国的海斯办公室或海斯法典是最著名的审查机构和制度。
名字缘由委员会会长威廉·H.海斯。
《海斯法典》的公布要求所有公司都必须遵循,它详细地划定了美国电影的禁区,包含限制低级、色情、血腥等各种内容。
1966年,电影分级制度在美国获得批准,随后海斯法典被废除,而分级制度直到现在还占主导地位。
)
尽管如此,我发现自己很难不按照一年中观看它们的顺序来解读:先是始于集中聚焦男性的《性》。
片中,一位表面直男的中年烟囱清洁工(Jan Gunnar Røise饰)在一日工作中,惊奇地被一位男性客户搭讪,更令他意外的是自己竟冲动地接受了。
对他而言,这次经历堪称新奇,既有趣又不乏愉悦,并未引发性身份危机。
“一杯啤酒下肚不等于我就成了酒鬼,”他在事后立即向妻子坦白时如此解释,尽管她对此抱有怀疑态度,远没有他那般乐观。
另一位同龄直男,他的一位同事(Thorbjorn Harr饰),在他那里更容易找到倾诉时所需要的共鸣。
影片别出心裁地开场于两人在休息室对此事漫不经心的闲聊,而非事件本身的爆发。
在整部三部曲中,豪格鲁德不止一次通过事后对话与反思,来引入彻底改变角色自我认知的事件。
他既关注我们如何自我处理这些经历,也同样关注我们如何与他人分享。
而他的同事,反过来也吐露了自己非异性恋范式的秘密:他一直反复梦见自己被当作女性看待。
同样,这并未导致他在清醒生活时的性别认同危机,但确实促使他思考传统男性表现形式的束缚,以及如何从中解脱。
与其他两部影片不同,《性》中的主角没有名字。
他们共同象征着一个被悄然重塑的典型。
然而,影片温和地描绘了两位根深蒂固的顺性别直男如何经历某种酷儿觉醒,其中并无居高临下的讽刺,但也隐晦承认了他们享有的特权,即作为自由欧洲国家稳定家庭中的白人,这使得这场觉醒安全无忧,免受其他意外后果。
《性》(豪格鲁德,2024)在《性》中,女性是身处困惑的边缘人物,而在另外两部影片中,女性欲望被置于前处。
在《爱》中,医生玛丽安(Andrea Brain Hovig饰)只对男性感兴趣,但她与医院护士托尔(Tayo Cittadella Jacobsen饰)的工作友谊,让她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以关系为导向的约会方式。
托尔是位热衷无负担、随性性爱的同志猎艳者。
与《性》一样,一点同性恋的质询便打开了异性恋多孔的边界。
《梦》,三部曲中最为接近一个完全同性恋的叙事,尽管 17 岁的约翰内(Ella overbye饰)迷恋一位女老师,她的成长过程并非一个简单的出柜弧线。
当她的母亲试图表现开朗,称女儿不合适的迷恋为“酷儿觉醒”时,约翰内迅速提醒她不要仓促地贴标签。
她在爱情和性方面都缺乏经验:所有身份对她来说都是开放的,这种自由本身或许就可被视作酷儿,尽管约翰内仍然在小说式的日记中写下她的人生故事——尚未确定结局。
《梦》(豪格鲁德,2024)这种毫无威胁的探索带来一种舒适感,延伸至豪格鲁德的整个电影语言,充满柔和质感却不显平淡。
塞西莉·塞梅克(Cecilie Semec)的摄影运用通透的粉彩光线;安娜·伯格(Anna Berg)的爵士配乐轻盈飘逸;而豪格鲁德与剪辑师延斯·克里斯蒂安·福德斯塔(Jens Christian Fodstad)则像治疗师般,以探索性的耐心构建对话场景。
事实上,正是温和的同志心理学家比约恩(Lars Jacob Holm饰)将《爱》与《梦》缝合:在前者中,他患病期间得到托尔温柔的照料;在后者中,他为约翰内提供了关键的人生忠告。
若以《性》、《爱》、《梦》的顺序观看,三部曲或许呈现了最清晰的弧光。
它逆向回溯了性自我认知的各个阶段:始于两位年长男性允许自己迟来地尝试并随心定义身份,终于一位青少年在人生更可塑的阶段抵达同样的领悟。
始于对男性能动性与自我意识的研究,再经过《爱》,完全转变为女性视角,以至于在《梦》中,除了比约恩,几乎没有其他男性角色出现。
这类模式似乎是我个人观影经验的偶然,并非豪格鲁德有意设计或构建,但这些精致、通透的影片允许各种主观投射。
这系列三部曲有着“选择你自己的生活,大胆冒险”般的流动性,与它对现代酷儿生活包容、自由的理解完美契合。
6.14 27th siff#2怎么会这么美这么会写台词呢,拍这部片子不仅是拍了个电影更是写了本小说。
好的让我在冻成冰窖的艺海+早起赶路的胸闷下依然幸福落泪了😢开头大段的独白并不让人感到厌倦,只是不知不觉就跟着进入暗恋心事,就这样陷入又敏感又悲伤又幸福的像毛线球一样杂乱的情绪中沉浮。
中段自然接入三代母女间的价值碰撞与情感交汇,细腻有趣的同时止不住艳羡北欧女性主义发展之超前...东亚小孩怎么都无法想象把自己暗恋同性老师的小说拿给妈妈外婆看这样的事,震撼又羡慕...*ps此处也贡献了超多精彩道真的想鼓掌的台词啊!!
”从性侵到女性主义标杆,你这跨度也太大了”。
”我爱上一个女的就是女同了吗?
””你这完全是queer awakening指引啊!
”结尾的处理更是无法言说的喜欢!
曾经深陷其中的暗恋对象不过平平,一切刻骨铭心的情感也终将归于平静。
而男心理医生无法理解,只一味试图提供解决方;男朋友无法理解,只一味搂着我自拍。
最终的最终,我其实根本不喜欢针织,U盘不重要,男朋友的等待也不重要,此时此刻我只想和眼前这个人去喝一杯咖啡。
上影节 大光明电影院女主陷入恋爱的时候情绪放得无限大,让观众彻底沉浸进去之后又让妈妈、奶奶的解读一点点戳破,甚至成为她们自己的故事,最后在妈妈和老师的对谈中彻底归于平静,不重要了。
就像女主和心理咨询师的谈话,最后是会变得空虚。
但还是会遇到新的人,开始新的故事。
这种情感的产生、发展、湮灭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只有真正重视自己情感的人才能感受到。
总体而言对我来说是很熟悉又全新的体验。
(打分很保守了,我还想体验更多这样的电影,可能未来会回来修正,但这也不重要)别着急定义自己,身份,取向,情感,一切都是在变的,也别着急解决,一切都会变化--香港二刷7.16其实也没过去多久,但这次看感觉完全不同了。
女主和很多人创作的动机一样,是想表达、纪念自己当下的情感,但当自己的作品被不同的人看见之后,慢慢觉得这段视若珍宝的感情在离自己而去,好像只能继续创作填满这种空虚。
但这样的创作到最后也许会像奶奶一样,写了半辈子依旧觉得遗憾、不满足。
但电影最后,女主在心理医生那里偶然遇见在老师家见到的另一个学生,两个人交谈后去喝咖啡,电影到这里就结束了,约翰娜老师的故事也结束了。
这就像把云端的梦拉回了现实。
人生漫漫,空虚的感觉会伴随一生,唯一的解法就是勇敢地从梦里走出来,拥抱现实中每一个正在发生的故事。
太细腻了,不能理解怎么这么会拍这么会写,每一个情节都和女主狠狠共情…因为觉得记忆永远会模糊,所以想要用文字最精确地描述每一个细节。
在95页文字的processing后,站在第三人称的客观视角看自己的初恋,发现她和任何人一样原来只是平凡的Piece of shit。
于是故事变成一本书被出版,那些私密的情节突然不再只属于自己所有,于是所有回忆变得陌生,好像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
终于意识到,心理医生像其他任何人一样,在倾诉后也仍然无法和自己共情,随后夏天来了,迎来蓝色的天空和晴朗的太阳。
成长就是这样吧,美好的少女心事与暗恋,先是在回忆里反复温习,又成为随身携带的小狐狸优盘,最终可以被丢弃和遗忘,也终于可以和曾经自己憎恨的想象中的情敌坐下来,一起喝一杯咖啡。
喋喋不休的旁白像缱绻的心事,回忆和现实并行,中途看的好疲惫,但是最后还是不断流眼泪。
我也像女主的婆婆一样,在荧幕外感叹年轻真好,被爱真好。
“如果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么婆婆每天晚上梦到的一定都是她没有写的诗。
”
这部挪威电影像一首写给青春暗恋的散文诗,细腻得能触碰到少女心事里的每一丝褶皱。
乔安娜对同名的法语老师一见钟情,陷入了甜蜜又痛苦的单恋。
她每天盼着偶遇,终于在一个夜晚来到了老师的公寓。
开门的瞬间,老师什么也没问,只是用一个温暖的拥抱安慰她。
此后,每当乔安娜来到那间挂满毛线、充满温暖橘色灯光的公寓,两人就像姐妹又像恋人般蜷在沙发上,空气里都是暧昧的温度。
可当乔安娜以为梦想成真时,老师却选择了逃离。
那段日子,仿佛鬼压床一般,乔安娜在痛苦的挣扎中把心事写成了一本暗恋笔记。
后来,姥姥和妈妈读到了这本笔记,从最初的震动到最终决定帮她出版,让这段曾藏在暗处的情感有了阳光的温度。
此时的乔安娜,已在时光中学会了放下。
电影对少女心事的刻画堪称精妙。
当乔安娜陷入爱河时,镜头以第一人称视角,聚焦老师的锁骨、脖子和后背,老师身上颜色柔和的针织衫、公寓昏暗暧昧的灯光、如鸟儿爱巢般混乱缤纷的毛线,都成了暗恋的具象化表达。
而当老师决定告别,场景切换成白天明亮干净的冷白色调,没有了毛线的公寓显得陌生而疏离。
另一个女人的出现,那句“这是你的学生?
我也曾是你的学生”,像一把锋利的刀,划开了少女幻想的泡泡,让离别来得干脆又残酷——爱时满世界都是粉红色,梦醒了,现实的光白得刺眼。
片中由姥姥、妈妈和乔安娜组成的母系家庭,是另一道温暖的光。
这三个女人组成的三角,虽有过针锋相对,却始终牢不可破。
姥姥被乔安娜的心事触动,想起自己的向往;妈妈从震惊担忧到全力支持,给了乔安娜十足的安慰。
最后,妈妈替乔安娜约老师见面,这时的镜头以客观视角观察老师,她穿着亮眼的玫红色衬衣和牛仔夹克,不再是记忆中那个温柔模糊的影子,而是一个真实的、有着自己生活的成年人。
《梦》就像一场关于暗恋的清醒梦,它细腻地剖开少女心中的欢喜与疼痛,也温柔地展现了成长的力量。
那些曾以为过不去的坎,那些藏在暗处的心事,最终都会在时光和爱的陪伴下,成为照亮前路的光。
它让我们看到,暗恋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那些心动、挣扎与释怀,都是成长送给我们的礼物。
轻盈如梦 不重要了:)单箭头就是最美的 迷恋本身就是自我为中心的 我更沉迷于自己的感受 而非迷恋对象 一场自我迷恋和时过境迁后的成长 如果能用一部电影的时间走出来这场似梦非梦该多好呢 这段be终究要慢慢独自消化..泪目了 (心理咨询室也代了 维也纳的鸟儿何曾受益于弗洛伊德 )想来我也是个有时差的女人啊 一切从失恋开始 自我的意识开始觉醒 先追星后成为真正的梦女并醒来 感受空虚继续轻盈爱着立本人 先恋爱并失恋 随后遇到一个真真正正喜欢的人 痛苦但更多的是美妙 “我像蜕变成另外一个人 或者说是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是的 从我确定无可救药的喜欢上他的那一刻起 便开始了这场蜕变 无论什么感觉 都让我觉得我在成长 我写下来 我要永远珍藏 这份自我的迷恋(写下来这个动作的相似是我迫不及待想看这部电影的契机) 太孤独了 一个人的爱恋太孤独了 我很怕万般皆空那一刻的到来 但它好像注定会到来 好渴望被人类拥抱啊 ps.在b站看的 十一点打开 本以为三小时 计划只看四十分钟 结果两小时过去了一直看到了黑幕hh还好不是三小时 上班会彻底困晕了 从暗恋到被喜欢喜欢 怎会有如此贴切我生活的电影啊 会二刷
周五下午跑去巴士底的mk2电影院看期待了很久的北欧电影奥斯陆三部曲《Trilogie d‘oslo 之〈梦〉。
这是一部全片男性只是零散配角的关于女性自我发现、性觉醒的电影,在没有升学和经济压力的北欧世界,女性对自我意识的探索已到了next level,这大概是一个中国人难以想象的乌托邦:17岁青少年会撰写95页的文学记述自己的first crush、first sex,而在遇到堵塞淤结之处是会去寻求女性长辈(母亲、祖母)的帮助,后者除了流露出担忧外,甚至决心帮女孩出版这本文采斐然的处女作,去与作品中的另一方对峙。
从女孩诗意的云雨之梦开始,到老去的祖母做梦排着长队在万千(自己已经无法享用的)身体中簇拥着走上永乐大路的天梯。
绵密细腻的少女轻盈做了一场亲密又诗意的梦,却被对方冷漠地一句“我对她不感兴趣”和下意识开脱,泠冽的现实却也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生一课 —— 爱慕对象只在爱慕者的眼中存在。
兵荒马乱的单恋是否也像是一本虚构写作?
文学是“巧言令色”地对现实的美化吗?
另一个角度是三代人的女性主义历程,从“通过抗争将女性从男性主导中解放出来的”所谓“激进原教旨”女权,到与母亲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商业精英(永远在听播客质疑与堤防一切的职场女性),把宣布queer身份开诚布公地看作一种具有吸引力的标签,再到gen z探索流动的身份,拥抱情愫。
知识分子家庭所提供的巨大的支撑力也再一次解释了女孩从一开始就conscious的“privilege”。
女性主义的发展本就要克服种种困难:我的前辈争取了经济独立上桌吃饭的权利我要争取的是去书写、去记录、去赞颂,去展现哪怕是脆弱的不完美的女性(包括自己在内的)个体/群体的故事。
去交谈、去言说、去辩论、去把难以启齿的问题摊开来说,去以不同版本的现实碰撞,接受文学的带有灰度和暧昧的婉转,也去打破神秘与禁忌,创作一个尽情言说的世界。
而人的身体与脑力,也大抵是两个互相连通但不完全interpret 对方两种表达,corps et ames,其间的传感机制到底是怎样呢?
从我自己来说,好久没有自己一个人看一部如此需要沉思和久久回味的电影。
以至于久违这个单纯的文学性世界,细腻又柔软,通透又绵密。
与影像结合,带我进入一个我离开了一阵子的舒适圈。
这种感觉,是我一个人听歌、一个人旅行的那种开放与好奇,却又多了很多想要提笔书写和脑子里不断蹦出观点的兴奋。
这样的moment提醒我活着、用心活着、充满感受的活着是一件多么愉快,几乎带来生理性高潮迭起的事。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出现了很多很多个闪回,当女主走在老师家date的路上穿过霓虹灯通明的街道和那些在学校的片段,我突然想起来第一次和“西方文化”亲密接触的美国暑校、第一次去资料馆看艺术电影、第一次遇到强烈的怦然心动的6年恋爱,产生情感和智识双重链接哪怕痛哭流涕无疾而终却依然和对方一起感受过无数好的时刻;一步步更靠近开放包容艺术自由的世界的这些年,围着绿色围巾回家的夜晚,磕磕盼盼的法语表达,在巴黎求学流连于各个图书馆的一天又一天,都很像joanna所经历的这些启蒙,势必有令人心碎的时刻,但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浓郁情感,超高绝对值的爱与痛,逐渐带我拨开这个模糊的情感世界的迷雾。
在此间遇到了很多善意,不同流派不同主义不同看世界的镜子——就像女主的妈妈和祖母一样—— 始终包容地承载着我这一叶小舟。
我希望也和女主一样,一只有书写、叙述、表达的力量,创作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也时刻记住,当我创造力旺盛的时候,才说明我过得不错。
感谢艺术。
?……
很难想象这是NF拍出来的东西
喜欢这种质感。哥哥💧金高银好美。喜欢前两集捕捉到的小女孩友谊中别扭的部分。配乐也好喜欢。什么后面居然是两个女生都喜欢男主的剧情吗…
看个开头就觉得这味太正了,至于怎么正就是很难说清的一种感觉。
金高银 口碑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