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奇在影片中就是一本游戏攻略,FBI带着他去消灭恐怖份子,他会提前告诉你哪里有炸弹,哪里有狙击手。
这电影讲述一个有着预知未来这一能力的人。
对未来的这种预知,让我联想到函数调用时的递归。
影片中的主人公能预见未来,这也就使得他能看到未来的自己对未来的预见。
这就像两块镜片相对时,由于镜像里的镜像使得你能看见无数个镜像。
就像影片里所说,当你看着未来时,未来就发生了变化。
这不只是一次分枝,由于你能递归的看见未来的自己,于是对未来的改变也将是无限次的,这使未来仍然进入了不可知的状态。
1、结尾,凯奇第二次从床上醒来。
剧情之前大踏步的突进,忽而“大踏步的后退”。
那种爽感自带无法比拟的爽感。
其它类型电影较少能够带观众类似感觉。
2、作为小成本影片,编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资本投入不是最大的问题,过硬的剧本、精细的电影工业、放宽题材限制才是更大的障碍。
3、可能是由于片长限制,全长97min,导致FBI与核弹劫匪的关系刻画得不够精细;同时,凯奇与FBI女警探从逃避、提防到合作的关系转变不够细致,略显粗糙。
4、观测者的存在,于是透视薛定谔的盒子,to be or not to be, 已经板上钉钉。
从此种意义来上看,从影片开演的20min后,男主在车库里“预见未来”就已经注定了我们所在时空所可视的唯一结局。
只是我们没有如此神通,只能配导演僵持到最后一幕,还在等可能的彩蛋。
◎乃鼎齋無機客直到今天,才看了那部著名的《Next》,影片以我平常的眼光看来,还是蛮好的,有人因为影片中的悖论问题而就对电影发难,但即便在科学世界里,“天衣无缝”有时也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影片刚开拍,我就知道它是改编于菲利普·迪克的那篇《The Golden Man》,在看完电影后回过头来去看看The Golden Man讲了些啥故事,倒也是不错的选择。
故事的主角和他的未婚妻都隶属于一个政府部门,专门从事追捕变种人的工作,抓到后就给他们绝育、或者干脆消灭他们。
变种人生理上异常、甚至拥有超能力,譬如能够伪装成他人的模样,或者偷走他人的记忆,这使得变种人成为正常人类眼中的威胁。
所谓的“金色人”名叫克瑞斯,浑身是金色的皮肤,表面看上去并不怎么聪敏,但却拥有窥视未来的能力。
(具体来说,就是能够从任何一个行动出发,看到所有可能的衍生结果,就好像一名象棋手能知道5步之内的所有变化)抓捕部门的竭尽所能要抓到克瑞斯,但去因为想要研究他的能力而未立即处死他。
不过,克瑞斯还拥有着一项他人不知晓的能力:他的金色皮肤就像是狮子的鬃毛,能勾引异性。
克瑞斯引诱主角的未婚妻释放了自己,然后搞大了她的肚子,安全逃生。
在小说的最后,主角反思着动物的本能如何打败了人类的智慧,而假如“克瑞斯”们成功地取代了人类,进化就会朝着这个新的进化方向发展。
最后还要交待一句,那时候的科幻界普遍的观点是认为变种人类是优点多多的,(可能是因为当时普遍的科学乐观精神,二战结束了,科技日新月异,还有啥能难倒我们呢?
),所以当迪克把小说投稿出去后,约翰·坎贝尔甚至拒绝发表这篇小说。
男主由尼古拉斯凯奇扮演,拥有预见未来的能力,但是仅限两分钟及自己的未来。
由于看见未来,阻止了一场赌场谋杀,男主被当成嫌疑人被FBI盯上,FBI急需阻止一场洛杉矶核弹爆炸,需要他的帮助。
但同时,他厌恶了从小大人们知道他拥有超能力后总以游戏的名义让他做一些无意义的预测,只想做一个普通人。
同时,男主在自己的未来里看到了女主,八点零九分出现在一家餐厅。
于是他每天都去那家餐厅,大约三四天后他真的碰到了女主。
一见钟情,一夜情,顺其自然。
男主发现遇见女主后自己预见未来的时长就大大增强。
女主被反派抓走,男主为救女主,和FBI合作,FBI探员去救她。
一路上靠男主的预见能力解决了不少狙击手。
最终将女主救了下来,但同时核弹也在洛杉矶爆炸,所有人灰飞烟灭。
男主醒来,还在和女主一夜情结束的那个早上。
为了避免看到的未来发生,男主决定主动与FBI合作。
男主到床边叫醒女主说:“我有一些事必须去做,可能一周,可能一个月,如果你愿意等,我一定会去找你。
”男主上了FBI的车,电影结束。
男主名言:当你看着未来的时候,未来已经在改变。
也就是说,有改变未来的可能。
影片就是传统的动作片,刺激、科幻,男主帅气,主角无人伤亡。
但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这一类的电影都会整一个女主出来,这是为了英雄救美情结服务吗。
电影标榜就是“命运”,但这对女主好不公平。
女主是看不到他所看到的未来的,对女主来说,他的一夜情对象在一夜情第二天的早上和她说,我要走了,你等我。
WTF!
脱去电影包裹的外壳,这可不就是渣男、海王么。
女主的存在是为了体现男主的英雄气概,可能也是这一类电影的套路?
毕竟,在动作片里出现爱情,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英雄救美情结谁不爱呢?
但是,我内心的女性主义蠢蠢欲动。
虽说影片中FBI探员是女性,就是她能最先做出正确判断,但是对于出现在男主未来的女主,这一切算什么呢?
她不过就是送给反派的一个威胁男主的工具罢了,我厌倦了这类角色的存在。
总的来说,电影挺爽的,预见两分钟的未来这一设定很神奇,可以为观众和其他导演提供很多脑洞。
本人从未写过影评。
看过此片感想很多,就上来胡乱写写。
非褒非贬,纯属中立。
本片的演员不用太多评论,老尼的演技没什么话说。
那就说说剧情,本片一开始就用人能预见未来这新鲜的能力吊起观众的兴趣。
但是不久观众又丧失了开始的新鲜感,因为该片除掉开始和结局,在情节铺展和框架上都和多数的欧美该题材电影没什么区别,并且直到结尾前5分钟剧情都在多数观众的预想范围之内发展。
毕竟现在的观众,已经被太多的类似的欧美大片把思维发散到极限了。
但是!
偏偏就是这最后的神来之笔,一个看似残缺的结局,不仅出人意料,而且引人入胜,更而发人深省。
在本人看来,这几分钟浓缩了整部电影所有的精华。
在高潮部分主人公救下女友的时候,我们都在为主人公的超能力而唏嘘赞叹、并准备跳过自以为已经猜到的结局的时候,影片峰回路转,核弹引爆,并且镜头从老尼的脑海抽丝剥离出来。
原来一切都是预测。
这出乎所有人预料的结局,偏偏是最完美的结局。
看似充满紧张和压抑的影片到最后却给了观众一个如此精彩的结局,堪称妙笔生花。
首先,很明显,主人公的超能力在遇到女主人公之后确实得到了强化--能够预测2分钟以上的未来。
但是仔细回想会发现,从两人缠绵之后躺在床上的时候起,不管在大预测里面有多少个分支预测,他的一切选择都是为了女主人公而决定的。
原因一个字,爱。
他爱她,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一夜,但是他付出的是真爱。
这发自很长时间的朝思暮想和等待,也发自对自己超能力的无奈和厌烦,以及由此而来的对毫无新鲜感的生活的逃避。
他爱她,所以他的预测里面不允许她有任何闪失。
可是结果呢?
换来的是八百万人的死亡(当然也包括他俩)。
辛辛苦苦“想”出来的结局却以这种全军覆没的方式收场,换谁也无法接受。
于是回过神来后的他开始沉思。
终于他想通了一些东西,这也是这部影片要告诉我们的东西。
第一,就是他自己的旁白:不管你怎么预测未来,都没有用。
因为你看到了,它就会改变。
这一点最应该给那些算命仙看看,也更应该给想知道自己未来的人看。
第二,世事没有两全其美。
即便你可以预测未来,即便你在脑海里将未来像单机ARPG游戏一样一遍遍的SAVE、LOAD,还是无法保证既保住自己和自己心爱的人,又保住国家安危大局。
第三,就是不要逃避。
主人公在预测的未来中一直以为自己在勇敢的面对,但醒来的一刹那他明白了,那不叫面对,只是稍主动一些的身不由己。
他只是一心渴望自己摆脱因超能力而带来的烦恼,渴望和心爱的人在一起不分开,所以才导致了预测中他一心只想着救下心爱的人,导致了他对国家安危选择性逃避,更导致了预测中的悲惨的大爆炸结局。
于是,“醒”来后他摸着她的头发说着预测中曾说过的那句叫她等他的话,不同的是,他加了这样的一句话:“有些事要解决,我不能再逃避了”。
影片最后,主人公果断的选择了勇敢的面对,选择了不顾自己的安危,选择告别心爱的人、勇敢的面对邪恶势力。
影片的潜在结局不言而喻,主人公拯救了这座城市,他势在必得,因为比起超能力,他有了更珍贵的东西---懂得了面对,懂得了取舍,懂得了担当。
至于他心爱的人,自然安然无恙,而至此他也别无他求,只要她活着就谢天谢地。
至于自己的生死,真的已经无所谓了。
因为即便他死了,他也会觉得为国家,为自己心爱的人死而无憾。
不过在我看来,至少有一点他还是很幸福的,那就是之前那只是一场可怕的预测,还没有发生,还有机会改变。
可。。。
我们现实中的事呢?
一旦发生,无法改变。
老尼跳上女神枪手的车,满载着人们的希望,一路绝尘而去。
留给人们的,是对结局无休止的预见,和对影片深深的思考。。。。
大概是从看了他的变脸以后,我称他为我的偶像,恩恩,肌肉男,硬汉派…尤其喜欢他的那双眼睛,淡淡的忧郁让人着迷 不过人不能不服老,觉得从国家宝藏开始,他的情况大不如从前,两个字,老了… 惋惜他没有一个过硬的银幕形象,没有一个能够不光买弄肌肉和年轻的好形象… 看过让他亲吻奥斯卡的远离拉斯维加斯,感觉一般般…如果能有一个角色,一个能让他表现出男人随着岁月逐渐增加的那种成熟魅力的角色就好了… 新电影是他自己制片,感觉出他最近的电影虽然仍离不开肌肉和动作,但统统在往一种玄妙的主题上靠拢,比如宗教,比如魔鬼和诅咒,再比如这部的超能力… 虽然他仍是主角,但一改往日绝对英雄的形象,反而增加了一丝人类在面对未知,欲望,和命运时的无奈,妥协,与牺牲…于是很难再去定义这是一部什么题材的电影,动作,玄幻,惊悚…哪种都不算,哪种又都沾一点…也许这也算一种风格吧. 电影的男主角被赋予了预知未来的能力,不过只有两分钟,而且只能是关于自己的…但是自古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男主角在苦心等到那个命运中的女人后,却能预知对方很长的未来…于是接下来的故事发展就是,男主角努力发挥这种能力去解救被恐怖分子劫持并将要充当炮灰的女朋友的性命,而FBI利用这个过程去找到被偷运到LA的核弹… 恩恩,就是这样,于是你就看到貌似救美和救国行动都取得成功的时候,核弹却在这群人的眼皮底下爆炸了…死光光的结局可一点都不好玩… 而后当你由不解进而转到愤怒的时候,镜头一转,回到了男女主人公相拥汽车旅馆床上的画面…恍然大悟,原来从女主角在男主角的耳边喃喃的说出”命运”两个字的时候,(注意,女主角之前可是一直宣称自己不相信命运的)接下来的所有剧情发展其实是男主人公预测出的内容,当然,他也预测到了他们的死亡… 影片的结局是,男主人公改变心意决定主动帮助FBI做这项工作,但前提是他们要负责保护自己的女朋友远离”战场”不受到任何伤害…换句话说,他为了爱情,决定接受命运的挑战… 电影说起来还真有点玄,不过看的时候,一头雾水,非要等到结束了,才能明白主旨. 其实类似题材的电影还是挺多了,蝴蝶效应,12只猴子等等,不过最终的结局都是告诉观众,人不可能改变什么,一切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而这部电影到是给观众留下了一个悬念,男主角究竟是生是死,事情究竟怎样解决,一切都是未知数…换句话说,无论是否可以预知未来,命运的真谛,却依旧是未知,命运终究,其实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douban上有个程序员写的影评,满眼“递归”“函数”“并行”“迭代”之类的词儿。
可能由于职业习惯吧,我看电影时满脑子都是非线软件的剪辑段落- -我从小就常常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时间是非线性的,我们该如何展开下一秒的生活?
是像哈利波特那样躲在南瓜后偷窥“当时”的自己,还是像克里斯一样主动改变它?
Here's the thing about the future.关于未来有一个重要的特征 Every time you look at it,每一次你看着未来 it changes because you looked at it.它会发生改变 因为你看着它 And that changes everything else.然后其它事也跟着一起改变了凯奇老了。
当他蓄起长发垂下眼睑,当年那个英姿勃发的帅小伙更添一份成熟与稳重。
我想我还是喜欢这样的凯奇的。
就像天使之城里那个痴情的天使,看着他的眼神你会不由自主地心疼。
NEXT,迭代中止。
跳转。
我想起《机械公敌》,同样先入为主地架构了电影所阐述的世界的游戏规则。
《预见未来》在这一点上还是比较圆满的。
菲利普·迪克贡献了一个声画演绎空间很大的出色文学剧本。
影片自开头就很流畅,赌场追逐一段堪称运动摄影典范——演员走位、摄影机运动都如行云流水般令人称快。
克里斯好潇洒!
表现手法上,影片利用视觉特技与声音特效,如程序运行般展开时间线交错前进的描述,而手法并不单一——除了受阻返回重新开始之外,后面分身搜索的并行表现亦很新奇。
本以为核武器威胁消除,英雄抱得美人归这故事也就完了,然而导演却再一次把我们遣返到过去的某个时间点,一路上时间线层层叠叠、纵横交错,我们被一次次愚弄,而后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
片尾字幕居然是倒放的,这不禁又令观众产生了“追溯时间”般眩晕而兴奋的感觉。
可谓用心良苦。
没记错的话,《罗拉快跑》也是这样吧?
过硬的剧本+票房灵药主演+商业元素集成,不错的片子:)
虽然它的情节也有冲突之处,虽然它的逻辑也有冲突之处,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导演将人生的最大哲理描绘在大庭广众眼前:“关于未来,每次你看着它,它都会变化,因为你看着它,而正因为如此,其他的一切都起了变化”。
一切都是变数,往往这一秒钟的某个小事件会给下N个小时的事态发展带来惊人的与预料值的差异,这就是有名的“蝴蝶效应”,爱因斯坦也曾为这个混沌问题所懊恼过。
我们不要去刻意相信“命运”和“缘分”,因为上帝也无法知道你的“两分钟以后”会发生什么......
“人生应该充满惊喜,不应该都是注定的。
”假如说人生是注定的,那么一切的一切又是多么的无聊,不论你怎么做,都摆脱不了命运的束缚,这对于人来说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又是一件令人感到多么轻松的事情。
搭讪那一段有点像土拨鼠日哈,一直重复,直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
也许这就是读心的用处吧,他们不能读心,但是却有着无尽重复的机会,生活随时都在重来,不需要你回答正确的答案,只需要你在恰当的时候,面对恰当的人,给出一个恰当的答案。
“未来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你看到的时候,它就变了,然后一切都变了。
”未来改变了,那原来将要发生的未来还存在吗?
不讨论了,不过电影中几乎把预见未来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时刻预见着下一刻将要发生什么从而避免灾祸,最后寻找绑架者的那一段实在是牛爆了。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7.0/北影节第五部 清冷 肃杀 叛逆 逃离 移动长镜头组成了全部内容 配乐很紧迫惊悚 无睡点但无共情处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复杂面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剧情中感受到人性的冲突与挣扎。影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紧张的情节安排,生动地展现了冲动背后的心理变化和道德抉择。影片的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和音效,营造出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氛围,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同时,影片也引发了观众对于冲动与理性、自由与责任等议题的深刻思考。《冲动》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观众深思的人性探索片。通过这部电影,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加珍惜和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
#BJIFF2024 auratic; 并存着近景眩晕(细部、微粒)与远景眩晕(气氛、涌动)
【BJIFF】第四场,坚决下周来北京要提前保证充足睡眠。这部真的很喜欢,好喜欢结尾的音乐(有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吗?)。静态的诗歌。
第四部,没让我冲起来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胶片的质感太美了
#北影节 每个人都像蓄势待发的火山,又像露出水面百分之一的冰山,冷峻的侧颜配上隽永的留白,打开车门的时候都会北边的寒冷。配乐也很喜欢,加上风景真的会打动我。可以理解所有人,理解一些细微的情感变化,但没有带入和共情,所以扣一星。其他感受1.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大屏幕,这种艺术品2.我真的晕由远推进的镜头,摇晃、追随、固定机位都没问题,一看推进镜头就头晕……
叙事一般,但画面质感很喜欢。
北影又踩雷的一部。现在很多导演动不动学史上名导慢镜头空镜头长镜头固定镜头,但内核有吗?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懂取舍吗?在你还没拥有优秀的叙事能力和强大的节奏把控之前,麻烦不要玩大师的风格表象和皮毛。保利地下室观影,哎电影沉闷乏味剧中人全程哭丧脸,空气又是稀薄不流通,昏昏欲睡昏昏欲睡昏昏欲睡,很不愉快的一晚!
有点安哲,走出影院有一种死了很久然后复活的感觉
2024BJIFF 不失为一种末日
车子来到海边停下,我在想,你最好不是来撒骨灰的
摄影好美,演员表现力太强了!没什么情节,但油画一样的画面,纪录的却是凛冽的破败的没有希望的东欧
荒芜之地上失去母亲的青春期少女 面对的困境与成长 全片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BJIFF2024 俄罗斯的冷酷和神秘刚好符合我当下的心境。我们活着,承受,冲动,孤独游荡,无话可说。
#24北影节 缓缓的,一切都恰到好处。父女关系对我来说好像就是这样的。大家一起坐下来看电影那一刻,竟然有点感动
#BJIFF14 英嘉(🐳💗)
BJIFF 14|“It seems that the summer is going to be cancelled.” 有人带着女儿和投影仪四处流浪放电影,有人裹着大衣在荒原的路边卖冯内古特和卡夫卡。人与人之间都没什么话可说,一瓶烈酒、暴力的拳头、砸向玻璃的石块和裸体照片就是情绪的全部表达。内心和自然一样神秘而令人畏惧,非常俄罗斯。看的时候发现一些画面明显有胶片受损的痕迹,大概是刻意为之? P.S. 电影画面真的很像“从世纪金源(对不起 但那个商场真的好像)到瑞瓦肖”啊… 以及中文字幕又在胡乱翻译了,have enough fling都不能好好翻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