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不过,和原著相比,有几处重要改编,对主题表现有很大影响。
“淑女和荡妇只有一线之隔”只是一种最抓眼球的浅薄概述。
其一,温先生的形象和对欧太太的态度。
原著里,温先生由始至终都是道德界线和上流社会规则的维护者。
与此相应的是他强烈的“庇护者”形象:在一开始,他认为欧太太至少坦荡诚实,有心洗心革面,因而愿意资助改变她的物质生活,甚至不顾妻子的反对,坚持将这样一个声名狼藉的女人引入家庭晚会。
他在这一场中表现得极为强硬,几乎完全不顾妻子的感受。
同时,他经常称温夫人为“my child”,也是一个标识。
他对妻子的维护是为了保护她的“纯洁”,以至于在他认为欧太太实在不可救药以后,不能容忍她碰过妻子的扇子。
而电影里,温先生的道德色彩大大削弱。
一处最明显的不同,是他顺应妻子的愿望,拒绝欧太太出现在家庭晚会上。
这和原著态度截然相反。
他在晚会后期隔着门对愤怒的温夫人说出的一番温软挣扎的话,是原著中的温先生不太可能说出的低姿态。
“爱情”成了这个人物的出发点。
但值得玩味的是,影片开头专门讲述了欧太太如何施展魅力和温先生搭上话,坐上他的车,把他引入自己的房间。
温先生没有真的做什么,因为可以推测到,随后欧太太就对他揭示了自己的身份。
但是影片让他能受诱惑到这一步,不免在一开始就暗伏下了对“爱情”的质疑。
与此相关的是温夫人的表现:温夫人在进入达灵顿勋爵的房间以后,思想左奔右突。
王尔德让她挣扎后决定回去(也就用真正的道德本能撤销了用出轨报复出轨丈夫的情绪化决定),才让欧太太出现;而影片则让她走向相反的方向:她以为是达勋爵来了,虽然仍然忐忑,却赶紧摆出一副她理解的放荡不羁的姿势:她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原著借Dumby之口称赞温夫人“sensible”,有“common sense”,虽然Dumby夸的是她“通情达理”地让丈夫的情妇上门,但其实恰好夸中她真正的特点。
这个温夫人是有道德判断、能做道德选择的,翻看丈夫的支票簿也是她明知不应该但仍然决定做出的举动。
影片中这个特点削弱了,温夫人是因为达勋爵的设计才无意中翻到了支票簿;而她在达勋爵房间里的表现,同样像一个没有什么判断力的小姑娘,任由情绪带着走,如果不是欧太太进来,她就真的走上了用出轨报复出轨的路。
这两处可能是最重要的改编,因为它几乎完全改变了批判对象:王尔德批判道德中的好坏界线和与此相连的上流社会道德观。
电影中,道德退为温太太未见世面、人云亦云(听了很多gossip)的粗浅见识;真正主导她的是情绪。
温先生在原著里有如此鲜明的道德形象,在电影里则成为一心爱妻的丈夫,他在一开始经受不住欧夫人引诱的情节则完全把他排在道德讨论之外。
于是电影的主题在温先生身上变成了爱情是不是像他号称的那样坚贞,在温夫人身上……好像没有讨论,只是展现她要么特别爱,要么爱情转为愤恨后完全把自己抛了出去,道德在事实上并没有地位。
于是,原著中达勋爵后来赞美他爱的女人是“见过的唯一真正的好女人”,确实适用于有道德判断和节制力的温夫人,他的爱情似乎也有了几分真诚;而电影中达勋爵看来确实只是引诱美人儿温夫人的international playboy了。
对欧夫人的一处改编,与此有一点关系。
她出于亲情,维护了女儿温夫人的名誉,却牺牲了自己与有钱老头儿奥大人结婚的前程。
王尔德让她刚刚出了温家的门,就编了一个故事哄倒了奥大人,奥大人马上再次决定娶她。
对此,温先生讽刺说,欧太太真是“绝顶聪明”;温夫人则对欧太太做出了“好女人”的道德判断,虽然,欧太太结婚的动机和手段都谈不上道德,简直和她对温太太的高尚举动截然反转。
影片里呢,是温夫人编了一个故事哄骗奥大人,于是欧太太眼里含着感动的泪水,看来从此真的要做个好女人了。
王尔德笔下的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出于“一时的心的觉醒”做了道德性的牺牲,又马上凭自己的机灵和魅力给自己争取了在上流社会的大好前程;电影里塑造的是一个经历了一场心灵洗礼后要改过自新的女人,她的前程来自于温太太的回报。
她的道德争议性通过这场“觉醒”“救赎”消解了,与道德对抗的“聪明”也消失了。
这是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从良故事。
欧太太的“心的觉醒”,来自于对温太太的命运共鸣。
母爱在里面可能有一些作用,但引发她转变的,是发现温夫人即将走上和她一样的路(虽然温夫人后来自己hold住了),激起了她对这二十年苦痛的感受,感到同样的事相继发生在母亲和女儿身上,才是她“真正的惩罚”(后来还出现了“赎罪”这种词,欧太太实际上是有很强烈的道德判断的)。
温先生认为母爱全然是“devotion, unselfishness, sacrifice”,欧太太感受到的这种母女间更复杂和深刻的命运呼应,深化了母爱的意涵,从而产生了更复杂和深刻的“sacrifice”和命运转折。
基于此,欧太太反复告诫女儿,守住你的孩子,不要让他的一生因你而毁。
这是她的告诫,也是她的忏悔,——但王尔德并没有让她因忏悔而从良。
温夫人在原著里有个孩子,在电影里是没有的。
这个孩子增加了她与欧太太的命运相似,使她出于母亲的身份,像孩子一样向她的母亲伸出手说:take me home, take me home。
王尔德在这里对母亲的歌颂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温夫人一直活在对母亲的纯洁怀念中,生平唯一一次忘记了母亲,就做出“蠢而坏”的决定。
而欧太太一辈子唯一一次有了做母亲的感觉,就做出了自我牺牲。
母亲成为了道德的来源。
而电影里,由于取消了道德的位置,母爱成为纯粹的情感,正如在温氏夫妻之间讨论爱情一样。
取消道德而让情感膨胀,同时轻微地质疑浪漫情感(爱情),这大概确实是一个相当现代的改编(符合1930年美国的设定吗?
)。
只是同时,温夫人独立的道德判断和欧太太独立的“聪明”都消失了,这却让更“现代”的我们感到了轻微的不适。
(看过一遍电影后立刻看了一遍原剧本。
仅一遍,因此很可能有不恰当的地方。
另外,原著里有许多问题可以讨论,王尔德是个严肃的人)
《痴男怨女》改编自王尔德的戏剧《温夫人的扇子》,所探讨的是淑女和D妇的区别。
而在大师眼中,这只是没有将人放在特定场景下的口舌之争。
王尔德说,“要做淑女或D妇,往往取决于一念之差。
未经考验的淑女,也许就是潜在的D妇”。
影片讲述了艾琳夫人是一位有名的交际花,在美国引起许多妻子的众怒后,因为经济大萧条等原因,她离开美国只身来到了意大利。
这朵美丽的花朵在意大利同样引起了震动,其中包括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的良家妇女梅格引以为豪的婚姻。
但是善于学习的人可能会立刻去买一把扇子,艾琳夫人手把手教你如何调戏crush。
当局者很难相信,有的婚姻里没有爱,有的爱里没有婚姻。
在道德枷锁这方面,社会方方面面都对女性更为苛刻,而对男性而言却是一笑了之视为平常。
众人在茶余饭后总要猛嚼舌根,女性对女性、男性对女性的攻击竟然保持惊人一致。
然而情事是要两个人摩擦才能生出火花,而非女性一人异想天开就能凭空收获。
一位年轻富有的绅士,娇妻过门不过仅一年。
一群各怀鬼胎的看客都怀疑梅格丈夫与艾琳夫人有染,当着梅格丈夫的面、在艾琳夫人背后指指点点。
这种“不要苛责男人、应该辱骂小三”的现象,竟然是古今中外统一的分裂手段。
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道貌岸然的呈口舌之快,使得结局的反转打脸锋利如刀。
借片中一直暗恋梅格的公子哥之口,王尔德调侃了梅格丈夫对清白的辩护,“是非无伤大雅,不必做道德教化”。
也因为如此,被观众钉上耻辱柱的梅格丈夫成了既要又要的伪君子,而他对有夫之妇的讨好追求、反而成了救人于水火的打怪冲关王子。
片中大量台词犀利敏锐又见解独到,你既能感受到上流社会时时追求的体面与气质、又能对“真爱”与“拜金”这些旧词产生新的理解。
毕竟在许多男人的眼里,“真爱”就是女人单方面付出,无怨无悔的奉献自己的生育价值、养育价值和经济价值;而“拜金”则是将有钱人放置在了单纯小白的层次上,仅仅靠着人傻钱多来吸引同样人坏貌美的女人。
好在片中想娶艾琳夫人的富翁独具高见,当所有人都在劝他艾琳夫人只爱钱时,他却金句频出,“有何不妥?
钱是我有过最好的东西,我又老又肥又无脑,只有一大堆金钱。
”当众人以真爱为饵诱之,劝说着“如果你没钱她会爱你么”,人间清醒的富翁立刻反驳道“如果她是丑八怪,我会看她一眼吗”。
无论人前人后,这个富翁始终都在维护他心爱女人的颜面和尊严,让人不得不称赞一句,活该他有钱!
曾经结婚的艾琳夫人宁愿做别人口中的交际花、也要自由的在情天爱海里畅游,她形容婚姻的言辞带着中世纪童话味儿的觉醒,“婚姻,是一间不能开窗的房子,是一间没有窗子的房子,每天起来,房间都比昨天小,最初你不察觉,因为过程缓慢,逐渐逐渐、某个早晨你睁开眼睛,你发现房间已经小的可怜,小的不能转身、不能呼吸。
你只想尽快脱身,脑子里容不下任何事情或任何人。
”
在公子哥对梅格的追求声势日渐浩大起来的时候,梅格也发现了丈夫与艾琳夫人偷摸往来的事情,崩溃之际她逃到了公子哥的游艇上,想要以同样的出轨报复丈夫。
在私人游艇上的会面成为了整部影片的修罗场:艾琳夫人既想和梅格说出真相、又要帮她圆谎;公子哥被当成假小三,又不能辩驳自己是真小三;追求艾琳夫人的富翁被怀疑和愤怒遮蔽双眼;梅格丈夫的出轨形象一跃而起,成为了全片最隐忍克制的绝世爱妻好男人。
有时,未经世故的人会因教条于道德规范,反而苛以待人;而饱经沧桑的人,见过了太多的身不由己世事无常,从而往往宽以相待。
艾琳夫人虽是交际花,但未与人有染却甘当骂名,其实本质与《金陵十三钗》中风尘女子的奉献无二;梅格自诩淑女清高纯洁,但发现丈夫不忠后也要另寻他欢。
其实无论是淑女还是荡妇,都是挟制女性之欲望的羞辱性词语,前者过分压抑、后者过分夸张。
无非是通过两个极端的阐释,将女性摒弃在人性的复杂之外。
淑女会经历道德困境、交际花也会仗义救人。
当欧亨利式的反转结尾出现时,建议所有观众重新看一遍本片,你会发现草灰蛇线早已埋下。
艾琳夫人与富翁、梅格与丈夫婚姻的继续不乏对彼此的隐瞒与欺骗,未经历过对伴侣说谎的人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刚结婚的人、或者被谎言罩在钟形罩下的人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彼此也会同桌吃饭相对无言。
整部影片早已不再是淑女和交际花之差,而是众生浮世绘的讽刺闹剧。
像英国小说的风格,看似平淡的情节里面充满幽默机智的对话,耐人寻味。
上网一查,果然,作者是爱尔兰人,果然,只有英国人才如此思考问题。
最有趣的是抱着狗的那位太太告诫美琪不要哭哭啼啼的,“一来不好受,二来浪费眼泪。
眼泪是平凡女人给自己的慰藉,美丽的女人从来不流泪,她们go shopping."还有图谱,那个老公爵,陷入了爱情,对朋友们说男人若能接受自己的过去,就能接受太太的,很可爱。
艾琳太太的妖娆、美琪的甜美,使得影片充满了女人的美。
尽管是部大团圆结局的喜剧,还是很高兴美琪向我们证明了解释清每一个误会比留着千头万绪的秘密好得多。
oscar写的戏描写的是无关于道德,无关于好坏,没有绝对的黑也没有绝对的白的世界。
因而我觉得道德标准要求很高的人还是不要看这部戏了,oscar不是要对我们进行道德教育,只要我们乐在其中就行了。
如果让你选择,你想做妈妈那样的女人,还是女儿那样的?
我想做妈妈那样的女人,我想那是我认为她遇到了一个好男人,深爱她,欣赏她,互相理解。
结尾本来让我有一些担心,如果年轻的男人知道其实是meg遗失的那把扇子,会是一个什么反应,结局还是大团圆吗,然后我相信他们的做法都是对的。
时间也许会把那位男人锻炼成熟,也许不会,不过没有关系,老先生那样的人可遇不可求,然而meg的丈夫深爱她,这就足够了。
并不需要完全的诚实,相爱也需要技巧。
要如何成为埃琳妮夫人那样的人?
我本以为之前的一举一动都是技巧,后来才明白那是修为。
灯光下的埃琳妮夫人尤其美,体态优雅,举止从容,懂得展现自己的美,从前门出入,当所有女人都在背后细细议论时表现得像在评说别人的事,阳光下的皱纹显了岁月的年龄,那种气质却夺目出众。
或许女人有一些男性的气质显得更加的女人。
特例独行并不好,太较真也不好,聪明地处理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
埃琳妮夫人或许是想要告诉女儿这些话吧。
然而岁月自会把一个女孩变成聪明的女人。
聪明却与幸福不一定能划等号。
如果meg的扇子没有遗失,如果她没有表示对母亲的崇敬,如果埃琳妮告诉meg自己是她母亲,如果meg没有告诉老先生事情的真相,我对结局的安排有一些疑惑,也对埃琳妮是否能自己去掌握这些主动权疑惑,然而是你的终归属于你,生活本就是这样的吧。
PS.摘抄一点台词,从别人那里借来Erlyne:如果我是你的妻子,我就要这个(一把折扇);不是用来扇动空气的,是用来扇动心灵的;几个世纪以来,这用来传递男女之间的情话,如果一个女人像这样把它放在胸前(半打开斜放在左胸前),代表“我爱你”;折起来指着左眼“什么时候能见到你”;全开挡在胸前,“请等我”;收起来撑着下颚,“你可以吻我”;遮住视线快速扇动,“有人盯着我们”;(温夫人的折扇) Toby:我在哪里读过,倒没有特别用功,因为我不想破坏我天生的无知,这是快乐的关键;健康很重要,无知才是关键;知识一多,那么你就完蛋了 Erlyne:婚姻会占据你所有的心思,自私的人婚姻不会成功。
Maggie:她是对的,她说我们不应该拒绝去看不完美的东西,那样的话我们就会堕入巨大的深渊 --如果你是穷光蛋,她会看你一眼吗?
--如果她是丑八怪,我会看她一眼吗?
没有公平和不公平,那是不能用秤量的。
若从后门走,以后就不能从前门进来。
遇上完全了解自己的女人是件妙透的事。
哭泣是平庸女人的慰藉,漂亮女人则逛街花钱。
电影,是一个集布局、建构、塑造于一体的工作。
服化道,为整部影片奠定基础,其中,道具设计是电影得以从构想转变为现实的基础,大到建筑、服装,小到一支笔、一本书等等,都为电影主旨服务。
我们以《痴男怨女》中的道具——扇子为例。
一把扇子,尽显人间悲欢离合。
它既不是周瑜“羽扇纶巾”的英俊飒爽英姿,也不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悲伤。
而它是一把见证悲观的爱情之扇。
第一:通过扇子建构出人物形象。
艾琳推荐给罗伯特送给梅格的生日礼物,不是人人都有的手套,而是一把精致的扇子,一把撩动心扉的扇子,可见她的品味不同,她了解女人的心思,正符合她的人物设定,来自纽约的交际花,高贵美丽又狡黠机智。
还有是在游轮上,艾琳为掩护梅格而让自己处于百口难辩的境地,让他人误会,这也许是母爱的显现,也许是善良的本质,这又是她的另一面。
第二:作为影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因为一把扇子,使三个人相遇,到后面的两个女人之间的误会,影片一路高潮,再到游轮上,梅格不小心把扇子遗落到座位上,艾琳挺身而出,影片转折,最后,用了一些些善意的谎言让所有误会解开,影片结束。
第三:为后文埋下伏笔。
正因为梅格把扇子遗落在游轮上,让观众与女主一同紧张万分,而后文的艾琳为她解难,正是因为艾琳去到梅格的生日晚会上,所以拿错扇子情有可原,为后文埋下伏笔,使影片合情合理。
道具,往往是电影的点睛之笔。
当导演把一个道具融入电影中,使它具备某种功能时,它就是一件艺术品。
《痴男怨女》。
改编自半路出家当编剧的奥斯卡·王尔德的喜剧《温夫人的扇子》,台词句句珠玑,流畅通顺,拜大编剧之福。
“我现在认为不能把人简单地划分为好人和坏人,所谓好女人身上可能有很可怕的东西,有疯狂、固执、嫉妒和罪恶。
所谓坏女人身上可能会有悔过、同情,甚至牺牲。
”
非常有当代娱乐精神的改编。
原著中有道德洁癖的乏味女子温德米尔夫人,在此成了纯情少妇,把天底下的美德集于一身,自己还不知道;他的丈夫,温德米尔先生,导演令他的一切所作所为均出于对妻子的爱和保护,世俗声名忽然全成了身外物;花花公子达灵顿大人,从原著中那位飘然不群、亦正亦邪的妙语浪子,退化成会几句反话正解就以为自己空空妙手能窃取天下女人心的“反面”角色,外貌上更像是温先生的小跟班。
王尔德戏剧中一向具有的那种借力打力、黑白不分的讽刺就这么没了,看戏时令观众不自觉在人物间移情、转换视角的奇妙气场也散了。
只剩下两对高尚爱侣、一个未成功的第三者、和一群插科打诨的小跟班。
典型的美式爱情轻喜剧。
这个片子真的是英国人制片?
但起码片中保留了原著中的很多经典警句,即使流失了它们健康的整体风格,听起来仍是珠圆玉润。
影片从画面到音乐的精巧之作,也令人赏心悦目、愿意好好看一看。
英国有个作家艺术家,爱抖机灵,善辩毒舌,诗文华美,时而伤感,时而决绝,曾公开声称自己是天才的天才。
“我迟早要成名的,没有美名也有恶名在外。
”最最最关键的是他还颜值爆表,所以这样又骚情又有才的人,极其自恋也是因为他有本事,他就是王尔德。
如果在他的那个时代有facebook、twitter或者微博,他绝壁是一枚biangbiang响的网红。
他留下来的那些金句足以称霸朋友圈,秒杀现在的段子手。
我摘抄几句,你们随意感受一下。
“我挑选朋友的标准是他们的美貌。
““我年轻时还以为金钱最重要,如今年纪大了,发现那句话一点不假。
”“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
”“心是用来碎的。
”“年轻人想有信仰,但他们却没有;老年人不想有信仰,但却办不到。
”我的确不会喜欢一个除了帅还是帅,其他一无是处的人。
可是,如果这个人又帅、腿又长、又有才,我想我会动心吧。
王尔德就是这样的人。
豆瓣上的姑娘,有几个不爱王尔德的。
只可惜...他是个gay啊(帅的人果然都是gay,男生和女生在一起是为了传宗接代..大哭脸)他曾闹过同性恋官司。
他是无数同性恋者的精神偶像,甚至成为了Gay的代名词。
他对美有着近乎怪癖的追求,曾经不可救药的爱上了一个美少年道格拉斯,而美少年也不可救药的迷恋上了王尔德,两位花花公子可谓志趣相投,珠联璧合。
但在二人交往四年之后被美少年的父亲告上了法庭。
之前我推过由他的同名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改编的电影,有兴趣的可以戳《自恋过度是一种什么体验?
》今天要推荐的也是改编自他的第一本戏剧《温夫人的扇子》,2004年的片子。
那时斯嘉丽还很嫩。
满脸的胶原蛋白。
美腻极了《痴男怨女》A Good Woman豆瓣8.1
故事发生在1930年,通篇都是关于两性关系的犀利台词,金句不断。
所探讨的主题是上流社会的定义。
说得更为具体一些,就是“淑女与荡妇的区别”。
像下面这样尖刻的台词比比皆是。
还有我们比较熟知的“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然有人仰望星空。
”电影以美国人来到意大利生活为背景,一对夫妇因为社会的舆论以及小报的报道陷入了婚姻危机。
(以下含部分剧透)艾琳夫人(Helen Hunt饰)是一朵美艳的交际花,她从容地周旋在各类男人间,享受着女神的尊贵待遇,也被他们的妻子视为洪水猛兽,在真正的名媛淑女中臭名昭著。
受到3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的影响,艾琳来到意大利寻找新机遇,她的出现搅乱了原本平静生活的恩爱夫妻温德米尔和梅格。
婚姻是经不起考验的,男人这种肤浅的生物,很多时候一个眼神就能把他迷得七荤八素,再被夸赞两句就能自我感觉好到爆棚。
艾琳夫人就是在温德米尔给梅格买生日礼物的时候,用一把扇子勾搭上了,温德密尔和荡妇艾琳便似乎有了不清不楚的关系...影片中这撩汉手法也可以算是教科书级别了。
而同时妻子梅格也吸引着当地的法官,一位臭名昭著的花花公子的注意……梅格对丈夫的出轨愤怒不已,她决心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场关乎爱情和道德的角力赛就此展开...结局还是有反转,我就不剧透了。
王尔德是一位天生的讽刺家,影片沿袭了他浓重的讽刺意味。
对于“淑女与荡妇的区别”,王尔德的答案是:难以区别。
要做淑女或荡妇,往往取决于一念之差。
未经考验的淑女,也许就是潜在荡妇。
众口相传的荡妇,却未必是真正的荡妇。
坏男人或许最终只能被坏女人征服,感情总归需要棋逢对手,势均力敌才有趣。
名声再烂的女人也不愁没有痴情汉苦恋,坚持自我的女人自有其独特的魅力。
再换一句话说,天真的女人不一定好,世故的女人也不一定坏。
一起阅读看电影,更多关注公众号:小7公主
我可能比较喜欢钻石王老五的人设哈哈哈看完了《痴男怨女》,真的有被图谱的那段求婚誓词感动到。
“我告诉过你我是认真的,不用着急马上爱上我,就当是为了钱嫁给我。
”“如果下周二我打球意外死亡了,那你就可以继承一大笔遗产。
”我真的会很爱这种带着爱意的霸道虽然看起来图谱是个坏男人,但他真的是个really good man。
他不会跟着身边周围的朋友去诋毁还没认识的艾琳。
在他爱上艾琳了后,听到朋友说似乎梦到了艾琳,他会严肃地对他说“希望你以后能梦到其他女人”。
求婚了艾琳后,当朋友讨论起他与艾琳,他会直接说“请不要在我面前讨论艾琳,艾琳是我心里最完美的女人。
”在误会出现后,梅格自己编了一个谎言告诉图谱,图谱知道梅格在撒谎,但是依然相信了艾琳。
还记得他曾说“人与人是公平的,如果这样艾琳就是坏女人,我也结了好几次婚,是不是就说明我是个坏男人?
”(大致意思原句忘了)所以…啊…好心动[抓狂][抓狂][抓狂]这种三观端正的钻石王老五谁能不爱啊[抓狂][抓狂][抓狂]
是个不错的喜剧;但作为情感寓言,无论是设定还是戏剧点都非常套路
比王尔德原著有意思
王尔德编剧的温夫人的扇子,原来是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的出处。纯情的上流社会,聚在一起只为了讲金句。
中英文片名都令人匪夷所思。。全片非常伍迪艾伦Bee to the moth 也太好笑了哈哈哈斯嘉丽真的好美好美从头发丝到脚趾
完美的结局宛如一个童话。看到了丈夫对女主的爱、她母亲的爱,而女主没有烦恼痛苦地生活在一个美好的小小世界里。这样的隐瞒不是保护而是溺爱。里面的老年人很有趣。
王尔德的小说,剧情、桥段、"金句"在在让人以为是郭敬明小说+韩寒小说的混合体,而拍成电影也仍然是郭敬明电影+韩寒电影的混合体。
呵,真够狗血。另外,始终不觉得斯嘉丽好看。
我只是来看斯嘉丽的。
看完戏剧选里的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重新翻出这部片子,演员选的真好
昨晚一部痴男怨女台词巨经典:爱情的永恒就象是古堡里的鬼魂人人都在谈论它却没人见过女人相信女人,是因为男人......
Helen Hunt太无敌了,Scarlett Johansson要加油了
王尔德的剧本
不知道怎么看了这样一部片...像素差。
1、容颜易老,格调长存。2、王尔德有颗柔软的心,所以属于过去
女主好有魅力!!是个大团圆的结局!!台词还经典!!绝对是我的菜!!
be yourself
国语版完全让我看不下去。
Oscar Wilde小说改编
其实还是个童话故事呀 为了斯嘉丽多半星吧~
台词不错